放雨伞、存发票、当成小储物柜,不少居民开动脑筋,把门口的信报箱用活了
使用不锈钢信报箱比较多的,还是中老年居民。
本周二,社区报记者和重庆晨报记者前往大渡口、九龙坡和渝中等地,随机选取了不同年代建成的几个小区走访。结果发现,总的来说,入住久的小区比新小区的报箱取阅率高,老人比年轻人的取阅率高。
华宇广场信箱取阅率较高
肖婆婆家住华宇金沙港湾10栋。说起
信箱,肖婆婆表示对自家很有用。“每户有个信箱很方便。”肖婆婆说,老伴订阅了报纸,每天早上,送报纸的人都会把报纸放到信箱里,自己买菜回来的时候就顺便拿了。除此之外,女儿每个月有银行的账单寄来,所以经常会帮忙打开查看。而且,肖婆婆的孙子在美国读书,每隔一个月会寄照片回来。这些照片对肖婆婆来说非常珍贵,所以经常会查看信箱,定期还会清扫一下。
在华宇广场,物业工作人员郑朝国说,华宇广场的信报箱使用率在70—80%。“平时业主物业费和水费单子,我们都投放在信箱里,他们基本上都会去查看。”郑朝国说。
信箱开发出新功能
在采访中,记者发现不少居民把信报箱开发出了新功能。石桥铺华宇老街印象小区的林女士因为住在20楼,下雨天常常走到楼下才发现忘记了带伞,后来她就长期在信报箱里放一把伞,这样拿钥匙一开,就把伞拿出来了,不用再坐电梯上楼去拿。
华宇林泉雅舍的陈先生,则在信报箱中放入了跳绳和一些儿子爱玩的卡片,“跳绳都是在中庭,把绳放在信报箱里,取用很方便,不用爬楼回家去取。”
大渡口朵力名都小区24栋的李女士常常请保安代自己续停车费,在出小区门前,把卡和钱交给认识的一个保安队员,中午保安休息的时候帮她交了钱,回来就把卡和车费发票放在信报箱中,“没办法,早上上班急,而晚上下班时,物管也下班了。”李女士的一个朋友不久前丢了门禁卡,全家人只剩一张备用卡,在等待补办门禁卡的日子,一家人就通过拿钥匙打开信报箱的方式,共用这张门禁卡,直到新的门禁卡全部办下来。
见证变迁仍有用处
重庆大学李志教授认为,由于信息传播渠道多元,传统的信报箱作用减小、弱化。信报箱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存在,主要以满足中老年人订书订报需求为主。如果信报箱内长期被广告占据,引起居民反感,信报箱容易形成长期休眠。建议小区或社区把一些实用生活类服务信息通过信报箱投递,比如社区报,居民爱看爱拿,就会重新接纳信箱。
信报箱是街头寄信箱的一个延伸,邮递员从寄信箱中取走信件,送往远方,把远方来信挨家挨户分发到信报箱中,完成书信时代一个信息交流的全部过程。街头的寄信箱和家庭的信报箱实际上已沉淀为一种文化符号,在邮局外保留一个绿色的寄信箱, 实际上是一种城市文化的延续。虽然现在电话联系多了,短信可以传递祝福,但是,通过手写的贺卡还是被认为是非常珍贵的文化礼物。为了在电脑时代不要丢掉汉字艺术,不少学校建议学生多写信,它们需要信报箱进行传递。
也有专家支招,现代社会邻里关系冰冷,不妨通过信报箱来作为交流工具传递温情,实现邻里和谐。